范姜一氏來臺拓墾,取得墾照,建立「姜勝本」墾號後,逐步向內地開拓廣大土地:南以社子溪為界,東至營盤腳(今楊梅區上田里),西抵石牌嶺(今新屋區石牌里),北達大堀坑(今觀音區大堀里)。經過百餘年的努力,范姜一族不但使荒野變田園,且吸引了拓荒者遷入此地。
在范姜先祖胼手胝足,耕墾得法之下,范姜家族短短數年已有田產處處。開墾有成的范姜族人於咸豐四年興建祖堂,其後陸續起造不少新屋,當地人引為盛事,以客語稱其為「起新屋」。鄰近的閩南人,因閩南語較常使用「厝」字指稱房舍,故稱新屋為新厝仔。
全台廢縣廳改設二十廳,該庄隸屬於桃仔園廳。1903 年(明治三十六年),改名桃園廳。1909 年(明治四十二年)10 月,合併二十廳為十二廳,該庄隸屬不變。1920 年(大正九年),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,該庄改制為「新屋」大字,「後湖」則為小字名。
70 年後除了水稻之外,西瓜與洋香瓜是本地區重要的農產品之ㄧ,最盛時期輔導種植面積曾經達到 350 餘公頃,參加共同運銷更達 5000 多噸。
80 年後期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,在一鄉一休閒的政策加持之下,休閒農場如雨後春筍般的興起,如九斗休閒農場、活力健康農場、花海休閒農場、新屋蓮園、北湖農場等 20 於家成立。同時也把新屋花卉產銷班帶到栽培大盛時期,尤其是聖誕紅栽培最多時年產量達 40 餘萬盆。
90 年後輔導大面積有機稻米、網式設施栽培有機蔬菜、吉園圃蔬菜等在本鄉以總體面積計算雖微不足道,卻是新屋區農會一個最大的指標作用,健康與安全是農會未來輔導的趨勢。
將以歷史建築群為中心發展整體休閒事業,提供優質服務並結合范姜古厝,以闡揚人文、歷史、文化同時發展觀光休閒並以永安漁港跨港大橋,漁獲市場及兼具生態、教學的綠色隧道,提升地方產業及建立永續的休閒產業,同時配合新農業政策,希望在農業領域裡培育優秀的農民、創新農業技術,以追求有效率、高品質、安全、健康的新農業競爭力。